小学至高中12册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
教材遵循专业性、规范性原则,保证心理健康相关概念、术语和内容的准确性、科学性,同时重视对学生生命独特性和潜能的尊重和接纳,蕴含着对学生生命的成长的人文关怀。
教材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心理教育内容,同时遵循差异性原则,兼顾学生的个性特点,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感受到内容和指导方法的针对性。
教材把学生的体验、体悟、自省作为活动的核心要素,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,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之中,增强自主选择、自我调节、自我决策的能力。
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、教授、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。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、儿童行为训练及心理预防保健的教学科研工作。先后出版《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》《儿童行为评估与矫正》等多部学术专著。主持的《儿童心理学》为江苏省优秀课程,获江苏省及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励。
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、博导,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。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、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组成员。专业研究方向:德育原理、教育学基本理论。在国内率先论述德育“隐性课程”,提出“心育”、德育与心育结合的思想,为我国道德教育体系的建构作出了重要贡献
尊重、体现青少年的思维和情感方式,用青少年喜欢的方式呈现心理教育内容,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参与意识。
本教材倡导为学生提供积极正向的生命态度和体验,在教材语言的使用、活动的设计以及问题的处理方式上,提倡积极的引导和预防。
每一个心理学知识点、原理的讲解,每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的介绍,都与学生的个体生活紧密相连。
本教材力求在活动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,激发其探究自我成长的愿望和行动,通过有力度,深入内在的提问,以使学生有真正的感悟和收获。
把心理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机衔接,相互渗透,将教材作为学生提高综合素养的载体。同时,在活动设计上,引入脑科学的知识,增强科学性和趣味性。
将家长也纳入教材使用的重要主体之一,专门设计了相关栏目以促进学生和家长的沟通与交流,为学生发展提供丰富的社会支持系统。
开发配套电子学习资源,扫码即可观看心理教育名师微课以及其他拓展学习资源。本教材还将开发配套学习网站,开辟教师资源平台、家长课堂、在线心理辅导等丰富的栏目,提供多渠道全面服务。